自然與文明之序

方美寶

2014 春 北京

起意。這是一個延續。

自去年中首次在溫哥華發表炭筆畫展開始,《山不動》作品系列在時間軸上自然而然,卻又如同快速搜畫的運動著;去年年底在香港藝穗會的《山不動 · 玄黑系列》捲進不同人物的參予,從單純的炭筆畫演化到包括方美寶裝置的陳列。

現在移到北京「瑜舍」的空間展示,《山不動 · 素白系列》則以周肅磐超呎碼的炭筆聯畫及再度通過彫塑/裝置的媒介展現。對於作品探索的內容和訊息,我們一路經歷過來,不斷反思及修訂,同時有了更清晰的涵蓋性。

今次展埸所在「瑜舍」, 是太古地產於三里屯發展太古里的一個重心點,而太古里本身,已然做到了提升優化三里屯地帶,將它成功擺局成為都會精緻商業「社區」。《山不動 · 素白系列》該次展覽,特別抓住了該「社區/公共空間」及其使用者的特性,帶著 「公共藝術」的精神,那怕游擊式的運用此比美術館門檻扁平的開放公眾私有空間,試圖反映我們對此時此地,世界相對個人本位的看法,與該處社交圈的特定使用者展開對話。

山是大自然中最標識性的物體,宇宙性強,中西方對它殊途同歸的第一聯想,是神秘消遙,靈聖修煉和出世入道;第二聯想是穩重宏偉,恆遠不移,感情主軸都是敬畏。而它亦在不俱國藉小朋友所繪,首張蠟筆畫下,出現頻率最高的景物。

足見山在代表大自然的大眾性。山的結構複雜微妙,意態迥異,具備絕對的個別特性,且體積龐大,不容忽視。 

不過視乎我們生活地方所在,於今天城市化不斷擴張的大潮中,假若所居並非山城,它已然遠離大部分人們,又或視而不見, 只容許它留活在各式映象及想像空間里。故此於《山不動》的裝置/雕塑,我是有意通過此展覽,將移山體入人羣、社會中。使用割切手法處理山體的形態,重構山的出現形象。

《山不動 · 素白系列》的一組三套炭筆聯畫和另一組超呎碼的雕塑/裝置,是個不可割裂的聯盟。置身地面的聯畫,固然如裝置的倒映般相應了山形的凸缺,山脈的面料質感呼應炭畫筆觸。在技法上,有意地由非常原始,利用一人一炭筆赤裸裸地詮釋感情和山態作畫法,強烈對比使用作模型的合成塑料和三維建築軟件科技完成的雕塑/裝置法,本身反映了我們今天的文化。 

聯畫故意的非完整性佈陳和雕塑/裝置的虛實柱体處理手法,固然比香港展覽的《玄黑系列》更明目張膽地突顯整體和局部的相對,替代, 非抵消性關係;另一方面卻展示畫作或雕塑的互補和融合,再度驅進直覺與符碼表達無休止的探索道路之餘,喚出我們對時間、空間、人間的反思。

關於特別懷抱公共藝術意圖的裝置/雕塑《浮山:三三》, 在其創作概念和處理手法上,俱借用了今天都會社會人的眼光,介入城市的系統秩序和規範,文明地簡化重構一座山。不論材料、軟件及協助制作的團隊,都是套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的比例、尺度、美學和觀看標準。展現出來的,是理性邏輯的和諧。有意的看似一座山,又似一個充滿高樓大廈城市的縮影。對於有著這樣的成果,最重要的不在技法表現上的有無突破,藝術性多高多矮,反而在一個善意的嘲諷上。

我們特意用上縱的,橫的,對角的,鳥瞰的幾何視覺面的原因,是想引領觀者聚焦在一個矩陣上,然後轉移跨越至另一個矩陣上。賞者另一個觀看的指引,則在一日不同時份,陽光晒落在山體部份不同反光角度的面上,開發出來不同的長相面貎,從而牽引出社會性與否,對山更多的不同閱讀方法。  

尊重講求的是不專橫,有敬意,不掠奪。《山不動》畫作與雕塑之間,整個展覽與處身社區及社交圏之間,都市與大自然之間,互聯層層疊疊的關係;最終要交待的還是尊重 – 為文明之「序」。